2017年12月22日,冬至!
冬至过节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在冬至时各地有不同的风俗,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、吃饺子、吃馄饨的习俗,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、冬至长线面的习惯,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。
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,称为吃“捏冻耳朵”,传说是不忘“医圣”张仲景“祛寒娇耳汤”之恩,至今南阳仍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。

冬至日也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“数九”严寒天气。古代先民认为,从冬至起,每数九天算一个“九”,数到九个“九”,共计八十一天后,春天便翩然而至。
严冬季节,万物潜藏,此时节养生最为讲究的就是守护阳气,因此,冬令养生的核心词就是“躲”:
躲饕餮:冬令气候寒冷,人们喜欢在温暖的屋内聚会饮食,难免会暴饮暴食。很多人会奇怪,平时大吃大喝没事,偏偏这个时候肠胃特别难受。这是因为冬季阳气减弱,身体运化不了太多的食物,肠胃负担加重。因此避免暴饮暴食,要给肠胃减负。
躲寒凉:冬天是人体抵抗力较差的时候,人体生发的阳气就好比微弱的小火苗。这时若受寒得感冒,往往会持续很久都不愈。小心的保护自己,避寒风,避冷水,避生冷饮食格外重要。
躲大汗:都说生命在于运动。但凡事有度,汗为心之液,在大量排汗的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精气。特别是冬天人体阳气较弱,并不适合把身体的能量浪费掉。所以像剧烈运动,蒸桑拿之类的大汗淋漓事情在冬天应尽量避免。
躲是非:冬天聚会饮食多,多人相处时尤需注意控制自身的情绪。此外,气候寒冷,气血凝滞,情绪的冲动极易引起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。
躲思虑:冬天气候寒冷,特别是雨雪天气,阴冷压抑。这种气候条件下,人的情绪也可能受到影响,变得思虑重重,抑郁低落。坏情绪会引起或加重各类疾病,因此不管天气如何,都要放松内心,让内心充满阳光。
“冬令护阳气”,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一丝生机。只有人体内阳气充足,才会祛病延年。如果冬令过度消耗阳气,体内阳气储存不足,则次年春天容易四肢无力,头晕欲厥,对养生不利。
-- 返回 --